查看原文
其他

NEW VISION OF DESIGN 新·生 | 传承与新生,现代时尚产业应如何审视“古与今”?

时尚内容中心 WWD 国际时尚特讯
2024-08-29



广义理解下,时尚产业或潮流语境的每次演变升级,总与前卫或先锋等关键词锁定在一起。然而,对于经典品牌来说,拥有多元文化背景作为物质遗产,事实上一直是品牌不可或缺的价值支点和真正的差异化特质。尤其近几年来,以跨越国界的传统文化及艺术形态打造奢侈品牌内核,成为越来越多奢侈品破旧立新、增进品牌多样性的重要文化战略。

 

由此,越来越多传承人深度参与到现代时尚产业的建设中,以文化为基,以时尚为媒,介入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既是经典美学的传承者,也是时尚新生的引路人。





理性平衡地审视“古今”文化脉络,不论是对于经典品牌传序、或是新生设计力量的成长而言,都是一道至关重要的理论实践课题,并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断受到重视。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及焕新,更在过去几年成为众多国际奢侈品牌朝着全球文化多样性、多点突破人文价值壁垒、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核心文化战略。尤其是面向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总数最多的中国,同时也是在全球时尚奢侈品市场占据重要角色的中国市场来说,更是如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历史中不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断在时尚产业重获“新生";反观之,也是现代时尚产业的一种“新生”。2023 中法时装周上以“恭王府”为主题的开幕大秀,巴黎高定周上 Staccato 携手 Robert Wun 联名系列#铠甲花朵#,灵感来源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至于珠宝品牌 De Beers 的苗绣项目、腕表品牌 Zenith 去年在日内瓦“钟表与奇迹”高级钟表展上与非遗古代钟表修复技艺传承人的对话,更是让中国非遗文化及技艺以新生之姿重新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面前。



随着越来越多国际奢侈品牌将中国非遗文化及技艺融汇至品牌形象、产品创意焕新战略中,存在于过去的文化与技艺,究竟能为时尚产业的新生带来什么?


对于始终钻研传统文化艺术的第一线传承人来说,新生一词,一直拥有着链接古今的丰厚意韵。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艺术学理论博士柳淳风女士看来,“ 新生”是一种规律,在⽂化发展的线索中沉淀⽽存在,当传统⽂化转变成⽂化资源的时候,创作者将其吸收,转向为⾃身的⽂化逻辑,新⽣为有创造⼒的⽂化价值。



而在谈及新生是否有基本公式时,著名影视服装造型设计指导、中国电影美术学会服装专委会化妆专委会委员黄薇女士指出,经典重溯+科技+环保=可持续时尚新生。刺绣艺术家姚红英则说新生=传统的胚胎+创新的孵化 。


在不同产业建设者们看来,新生都拥有着不同含义,但始终不变的是传统文化若要重新焕发生机,就要触摸到当下时代的脉搏的共识。

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从丝绸刺绣到榫卯绒花....丰厚的在地文化一直吸引着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国际时尚品牌。LV 在南京开展的“驻地计划”以“云锦、金箔、榫卯、绒花“四项南京非遗为命题设计元素,邀请全球全球设计师奔赴南京进行驻地调研创作。旗下的香水品牌 Acqua di Parma 推出的绒花限量版礼盒正是这一计划下的产物,由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亲手打造,美籍华裔艺术家 Juju Wang 担纲,设计灵感来自牡丹绽放的瞬间。

当在地文化融合俨然已成为一条国际品牌的必经之路和现代文化战略,黄薇女士指出,此举是国际奢侈品牌在不断地尝试融入 Z 世代的时尚生活,通过调整品牌设计师、产品线风格、甚至品牌形象等方式,放下身段,与街头文化结合,在经典与潮流的反复跨界与横跳中,不断尝试去触摸时尚新生的脉搏。


在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品牌结合的长期实践中,越来越充满多样性的玩法也开始涌现。例如,不少传统文化传承人结合自己的手艺,探索更加符合当下审美的表现形式,刺绣艺术家姚红英女士认为,这种新生力量,会将传统非遗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不仅仅局限于长三角,它们从表现形式、针法运用到承载刺绣的主题,都更现代化且贴近生活,将通过展览、pop up 或互联网带去世界各地。


回看过去,如今的经典也曾是彼时的潮流。著名影视服装造型设计指导黄薇女士在剖析国际时尚界与中国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指出,潮流的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权力更迭密不可分。无论是一二战时期 Coco Chanel 女士的中性款单品,Christian Dior 先生推出的 New Look 风格,还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裤装的出现,满族服饰与西方服饰文化之下催生的旗袍,都逃不开此种规律。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 Michelde Certeau 所说:“我们从来不是在白纸上写作,而是在续写别人的笔迹。”很多经典的时尚单品都是对过去某个时期或风格的充分解读与再造,再运用当下的审美去探索。早在 1997 年 Christian Dior 设计总监 John Galliano 就曾运用刺绣及旗袍剪裁板式为灵感,设计了一场以东方元素主导的大秀。


 

多年来致力于时尚文化研究的柳淳风在讨论经典与新生的关系时,旗帜鲜明地提出,脱离历史的“新”是不存在的,⼈类的视觉存留必将对未来的创造提供原始的记忆痕迹,并为创新建构有效的经验系统。


 

在策展人、设计师苏丹教授看来,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源头,艺术和设计内在的逻辑性是连接非遗和时尚的桥梁,一种有效的媒介。



每个时代都有其新生的潮流,而沉淀下来的潮流,逐渐成为经典,它们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了整个文化背景和民族精神的内核。正因如此,对于当下来说,非遗也就成了一座与过往和当下的沟通桥梁。而桥梁两边的时尚品牌与传统文化,看似不相融合,实则一体两面。


毋庸置疑的是,文化、尤其是传统经典在当代性的演变过程中,事实上并未经历任何稀释,而是愈发与现代品牌紧密结合在一起,携带着传统文化元素的单品不仅拓展了品牌宽度、强化用户心智,还吸引了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黏度。事实上,传统文化迅速兴起,并不仅仅因为简单的市场偏好,还在于这种结合让年轻消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但若想真正得到不同年轻层的青睐,使其成为穿越周期的单品,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只是简单的杂糅或拼贴,在过去,历史经验已经无数次否认了这种单一、片面的营销法则。若要在经典与新生中缔结下一个传奇,令传统文化元素以时尚的方式活跃于当代、活跃于日常?对于传承人等产业建设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挑战重重。

策展人苏丹教授呼唤设计哲学的诞生,而艺术学理论博士柳淳风女士则强调真正的创新能力,即艺术家们能否将传统⽂化梳理成⽂化资源,⽽不仅将其提炼成简单的视觉元素。


 

著名影视服装造型设计指导黄薇女士认为,诸多挑战中,“快餐文化的侵蚀”尤其值得重视。在此种环境下,静下心来对技艺和文化的钻研则成为一种奢求。存在一些新生代品牌打着汉服的旗号做设计,却连最基本的朝代服饰款式与纹样特色都不了解,这种简单堆叠中国元素的方式谈不上不可替代性,一波热度后很快就会被淹没,与可持续的时尚新生,是截然不同的。


刺绣艺术家姚红英女士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她认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 2023 年,新创意的出现会被更快地传递与应用,但同时无法耐下心来深耕某一领域的内容也许是现在最大的挑战。



在社交媒体和消费主义共同捆绑之下,想要以新生之姿,高举传统文化的大旗缔结真正的经典,实际上是对品牌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美术史学者柳淳风女士认为,面对此种挑战,品牌不能只是简单的借助传统文化之壳,成为消费主义循环的某一个截面,而是要提供独立的价值观,建构不可复制的独⽴的⽂化坐标和美学系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专注文化传承的手艺人在最前端的制作环节,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行业缺口仍然很大,著名影视服装造型设计指导黄薇女士提出,产业内仍然缺乏一种能够将人凝聚起来的制度及相应的培训投入。


正如张爱玲所说,服饰是随身携带的微型戏剧。作为一种外观的语言,服饰是文化的外显形式,而反过来说,非遗文化则承载着服饰背后的灵魂。文化与服饰互为表里。当非遗文化融入时尚领域,彰显的不仅是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更体现出当代中国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当下,我国在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时也在大力提倡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时尚赋予经典以新生,而经典赋予时尚以底蕴。


正如,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柳淳风女士和策展人苏丹教授均向 WWD CHINA 指出,没有思想根基的事物注定无法成为经典,没有在美学上的突破和日臻完善,也不会形成经典。只有拥有一套独⽴的⽂化坐标和美学系统并且以永不停歇地探索创新意识加持,传统文化必将成为时尚领域源源不竭的动力。WWD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WWD 国际时尚特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